英国皇家工程院代表团莅临广州,中英五位院士共话CCUS技术挑战与合作机遇

发表时间:2024-06-04 09:41

524日,英国皇家工程院代表团访问广州,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中英(广东)CCUS中心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共同举办-英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题学术交流会此次会议旨在深入探讨CCUS技术的挑战与机遇,加强中英两国在CCUS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会上,广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夏奇峰首先代表广东省科技厅英国皇家工程院代表团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夏奇峰表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是广东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广东省积极开展包括CCUS在内的各类技术和大型项目布局,成果显著此次英国皇家工程院代表团来访为深化中英两国在CCUS领域的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中英(广东)CCUS中心是中英团结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典范。广东省一直以来与英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绿色金融、低碳环保领域积极开展合作,希望中英双方未来继续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取得更大进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孟诗然在致辞中强调CCUS对中英两国实现碳中和及净零排放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双方需共同努力加快CCUS技术的研发和应用。2013中英(广东)CCUS中心成立后,中英双方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对于此次英国皇家工程院代表团的到访,她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期待通过此次会议,双方能够深入交流各自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共同探讨未来的合作方向与思路。她希望中英双方能够继续保持紧密的沟通与协作,深化在成果对话、技术交流以及商业合作等方面的联系。同时,她也期待此次交流能为未来的实质性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共同开创出合作新篇章。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雪平指出,作为中英(广东)CCUS中心理事长单位,中国能建广东省电力设计规划研究院国内最早开展CCUS技术开发的电力设计院之一CCUS技术研发、规划设计、工程应用领域成果丰硕展望未来广东院将立足于能源行业与各方携手合作共同推动CCUS等碳中和技术的深入研究、工程示范产业规划并在气候投融资、碳管理等多个层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能源咨询和产业经济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双碳目标促进全球低碳转型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商务领事&中国能源事业总监从项目现状、集群规划、封存潜力、资金支持和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介绍了英国CCUS领域的进展和规划目前,英国各地正在规划和进行中的CCUS项目约有90,涵盖可调度电力、低碳氢、温室气体清除以及工业和废物管理行业,投运后每年可封存约9400万吨CO2英国各地正在开发CCUS集群有12,其中有4CCUS集群目前正在就政府支持进行谈判随着碳封存领域商业兴趣的不断增长,英国政府已经向12家不同的公司提供了21封存许可证。此外,英国还为CCUS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并形成了多种商业模式。当前,英国的监管机构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积极支持CCUS技术的开发和部署,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中英(广东)CCUS中心秘书长伦敦大学学院基建可持续转型教授梁希指出,广东省在CCUS领域已规划和建成多个项目,包括广东碳捕集测试平台、大亚湾区海上规模化CCS/CCUS集群项目恩平15-1油田碳封存示范工程、玄武岩固碳示范项目基于广东的特点,建议广东和英国在碳捕集技术研发与测试海上二氧化碳运输与封存玄武岩矿化封存二氧化碳等领域开展合作,并围绕CCUS保持定期的沟通与交流,分享最佳实践经验


随后,来自英国皇家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位院士专家围绕CCUS前沿科技发表了主旨演讲。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帝国理工学院教授Martin Blunt深入探讨了CO2地质封存技术所面临的诸多挑战Blunt教授强调,在实施CO2封存项目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详尽的地质勘探,以便精准确定适宜CO2封存的地质条件。此外,为了全面了解地下状况,我们需要研发并应用基于长期监测的技术手段,例如矿化效果监测和自然流向追踪等。在探讨CO2封存与石油开采相结合的话题时,Blunt教授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着眼于短期的经济利益,还是应致力于实现CO2封存量的最大化?这无疑是一个需要在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复杂议题。谈及国际合作,Blunt教授对中英两国在CO2封存技术领域的合作前景表示乐观。他认为,两国在这一领域拥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和众多机遇,期待未来能够开展更多实质性的研发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碳减排和环境保护事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彭平安研究员指出,鉴于我国各省份的资源禀赋差异显著,对于像广东这样可再生能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而言,CCUS项目的推进和布局显得尤为重要。他强调,CO2封存场地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各地应做好CCUS产业发展的规划工作。他以广东为例,探讨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条件和封存潜力。珠江口盆地北部隆起带由于靠近排放源,且拥有厚达2千米的沉积地层,尽管前期勘探资料相对较少,但具有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价值。对于雷州半岛的玄武岩与沉积层互层地质条件,彭院士提出,这与冰岛的玄武岩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其固碳的可行性,并努力开发出符合中国地质特点的玄武岩固碳技术体系。此外,彭院士还强调了CO2捕集与地质封存的紧密结合的重要性。他提到,我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和广阔的封存地点,非常适合开展直接空气碳捕集(DAC)项目。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大气中的CO2浓度,还能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彭院士呼吁政府应充分认识到CCUS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并加大对相关研究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他也希望公众能通过科普教育了解并支持CCUS技术的发展,共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爱丁堡大学教授、苏格兰CCS中心主任Stuart Haszeldine强调,英国在CCUS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通过与大学的紧密合作,英国已成功识别出多个适合进行CO2封存的地点,并将这些重要成果与行业共享。这些前期工作为CCUS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Haszeldine教授提到,英国碳捕集与封存研究中心(UKCCSRC)和苏格兰碳捕集与封存中心(SCCS)与广东省之间已经建立了长达十年的合作关系。这种跨国界的合作不仅促进了技术交流和知识共享,还为推动全球CCUS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展望未来,Haszeldine教授认为,海上商业化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他呼吁,现在应该加速扩大CO2的封存规模,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同时,为了更有效地推进这一进程,需要与数据持有者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与海上封存地质研究人员合作开展工作,共同推动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华威大学副校长顾赛教授强调,尽管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但我们必须坚信:我们有能力解决面临的最复杂挑战。在低碳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合作中,我们会遭遇诸多难题。当前,不少人对CCUS技术持怀疑态度,然而,科学家们应当坦然面对质疑与批评,因为新技术的普及和公众的接受确实需要时间。顾赛教授认为,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都无法单凭一己之力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这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项目和人才,加强国际合作,并促进不同背景的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不断扩大CCUS的规模,降低其成本,从而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伦敦大学学院化学工程教授Haroun Mahgerefteh表示,CCUS需要跨学科、跨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顶尖科学家间的合作。欧盟各国的不同机构和企业已合作开发了多个CCUS项目,其中包括将钢铁行业先进的碳捕获技术融入CCUS集群的C4U项目、使用循环流化床反应器钙循环技术的CaLby2030项目、致力于构建欧洲二氧化碳运输和注入基础设施(RI)网络的ENCASE项目,以及通过泵热和钙循环技术高效生产甲醇的EMPHATICaL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展示了跨学科、跨国际合作的成果,也为推动CCU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持。


英国爱丁堡皇家学院院士、赫瑞瓦特大学教授、工业脱碳研究与创新中心(IDRIC)主任Mercedes Maroto-Valer指出,CCUS集群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够显著降低运营成本,并在推动工业集群脱碳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工业脱碳的宏伟目标,英国政府已制定明确规划:到2030年,将发展四个低碳工业集群;而到2040年,更是计划打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净零工业集群。这些低碳工业集群遍布英国各地,广泛涵盖水泥、化工、钢铁、非金属材料、造纸、炼油等多个重要行业领域。随着这些集群的不断发展壮大,预计将为英国经济带来更为可观的GDP增长,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Maroto-Valer教授进一步强调,CCUS技术在众多行业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工业脱碳的推进将为CCUS等核心技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机遇。然而,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仅是脱碳目标实现的一部分。要想真正达到预期的脱碳效果,还需对这些技术进行大规模的部署与推广,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着力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协作。


此外,与会中英专家学者还就CCS/CCUS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专题展开对话交流



大气所李易熹分享了对于CCUS碳监测、核算与配套激励机制等问题的思考

最后,中英双方围绕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创新和测试”“克服海上CCUS挑战,引领全球最佳实践CCUS集群开发策略”“碳捕集、运输和封存的腐蚀问题及经济可行解决方案”CCUS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